close

阿郎的故事  


拍攝於1989年,由周潤發、張艾嘉、黃坤玄共同主演,大導演杜琪峰執導的《阿郎的故事》,很顯然是個愛情倫理大悲劇電影。但其實,在愛情倫理大悲劇的形式下,《阿郎的故事》裡偷渡了你意想不到的祕密。
 
《阿郎的故事》的確具備了一般典型的浪子回頭類愛情倫理大悲劇電影的必備元素,包括:一個古靈驚怪又聰明早熟到讓人心疼的小孩(男孩或女孩視當時哪個童星較紅而定),一個早年意氣風發但遭逢挫折從此消沈多年的爸爸,一個愛你十分淚七分最後決定離開心更寬的媽媽。

故事通常都是爸媽心碎分手時,媽媽不知已懷有身孕,獨自扶養孩子數年後,意外與孩子的爸重逢,或者是因故必須把孩子交給孩子的爸。完全不熟的父子或父女一開始陌生,衝突,終究難敵血濃與水的親情牽絆,發展出賺人熱淚的美好天倫。

然而故事中的這一家人,歷經重重艱難考驗,看似找回失落的另一半,前途光明又燦爛,但命運之神(也就是萬惡的編劇)是不可能放過他們的。在影片的最 後,爸爸或媽媽或孩子其中之一必須死,或病死,或意外,留下淒美傷感又盪氣迴腸的遺憾結局。Happy ending?絕對不可能,也不可以!

但《阿郎的故事》卻有一點點不同。在這個故事裡,獨自扶養孩子的是爸爸,渾然不知孩子仍在人世的則是媽媽。就如同同時期的許多香港電影一樣,《阿郎 的故事》裡也反映了整個社會對於未來的不確定與恐懼。甚至可以大膽地說,故事中遠走他鄉多年,從小飛女搖身一變成為職場精英的媽媽,正是經濟起飛的中國的 化身;而時運不濟,只能在工地當工人,力圖振作卻又出師不利身先死的落魄賽車手爸爸,則隱喻著帝國繁華早就落盡,終有一天要降旗的英國殖民政權。

如果從這個角度看《阿郎的故事》,你會發現整部電影都不一樣了。故事中媽媽提議要把兒子帶回美國,爸爸與兒子因此大吵一架。爸爸認為兒子跟媽媽去比較好,但兒子情願留在爸爸身邊捱窮。之後兒子哭著跑到飯店找媽媽,又躲著偷偷大哭打電話給爸爸說好想他。

對當時的香港人來說,被稱為母國的中國,的確是熟悉又陌生的,很想知道擁有自己的國家是什麼滋味,卻又對於中國的統治極度沒有信心。而擔任父親角色 多年的英國,在母親出現後,原本理所當然的家長地位變得相當尷尬,在不得不將香港拱手還給中國的前提之下,當時的許多施政也顯得左支右絀。

說穿了,《阿郎的故事》就是一部反應香港人集體潛意識的電影。影片的最後,周潤發所扮演的阿郎,轟轟烈烈死在賽車場上,那一連串的鮮血與爆炸,其實正是香港民眾對於英國殖民政權的提前送別。小童星黃坤玄聲嘶力竭地哭泣吶喊,都像是香港民眾的心聲:英國啊,永別了。

 

 

 

(本文原載於立報,http://www.lihpao.com/?action-viewnews-itemid-120559)

arrow
arrow

    小編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